在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的郎园station园区内,一座建于六十年代的红砖坡顶厂房,改造成了原创设计家居品牌 – 吱音的新展厅。西涛设计工作室在设计中寻求既有的场地和新的功能、展览和售卖、背景与物体之间的平衡,通过放置入两个相互咬合的方形构架,将其旋转45度后与原始的四面墙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形成一个独立嵌套的屋中屋结构。
photo credit © Wen Studio
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位于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 原是一座木骨泥墙的老宅,占地232平米、高7.2米。西涛设计工作室将其改造为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
老宅的外观,尽量保持建筑原有的质朴,只在外墙上做了克制的开窗。室内原有的楼板和隔墙被拆除,一楼作为图书馆和公共区域。建筑师在空间中置入了两个“漂浮”的独立结构,男生“楼”和女生“楼”。男女楼各配有10个胶囊和一个卫生间,模块式的胶囊客房隐藏于围合的书架之内,形成更为私密的空间。同时,相互交错的楼板,形成跌宕错落的平台,使两座“楼中楼”之间可以发生多角度的对望。
建筑东面坐拥极佳的自然景观,于是将东面的整面山墙剖开,嵌入一个由木框架和聚碳酸酯波浪板构成的透明房子,让青山绿林尽收眼底。暮色降临时,室内的灯光透射而出,温存着山村的静夜。
photo credit © 苏圣亮
一个马蹄形的房间,位于上海法租界某座老花园洋房的底层南侧,有一整面半圆形的窗户朝向后花园。
这个房间是原主人家的舞厅,一对夫妇居住使用了几十年,终因年岁已长生活不便而迁出。一个老房子里的原本单一功能的房间,如何更新以适应年轻的小家庭的生活需求,是很多产权复杂的老洋房面临的问题。
设计师在房间里置入了一个巨型的复合家具,或者说是一个微型的家具化的建筑。家具体块交织形成的丰富界面,将日常生活的表面和平面吸收到复杂的结构中,由此获得更松散的活动空间。一个42平米的房间,却拥有11平米的起居室、20平米的厨房和餐厅、4平米的卫生间、5平米的玄关、15平米的卧室和4平米的书房。
在这个项目中,墙壁和地面的功能被家具取代,家具成为一种简化的建筑缩影。
photo credit © 田方方
工作室为“普通读者” 设计了一间提供传统的阅读体验的书店。设计师和书店主人有着共识,这间书店不应只是书的储藏室展示室,也有必要是社会记忆的保存处、经验和知识的提供场所。
书店里的每一个书架、座位和灯具都是为特定的书籍和阅读行为设计定制的。书架上的不常规的斜角,恰恰是对于书籍取放手势的迎合;不同的座位设计,提供了多种坐下来阅读的方式选择。通过对阅读行为的体贴入微的考虑,书店的内部设计提供了静默的让读者重拾专注力的空间体验。除了书架、展书台、座位和阅读灯、窗帘,就没有别的要素了。深色调的木板,镶以明亮的绿色边缘,唤起老图书馆的记忆,创造出一个鼓励读者逗留其中、坐下来阅读和写作的氛围。
该展由卷宗Wallpaper*发起,策展人汪汝徽,场地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个1930年代联立式花园里弄洋房的改造项目中,西涛以一种精密微创手术般的处理方式,审视和发掘空间中被过去历次改造所掩盖的特质;通过精准的切割,引入传统江南民居中的天井意象,重整了里弄民居中错层的亭子间和前堂的关系;并探索了建筑本身与院落的关系。建筑师通过从建筑内部挖出一个天井而非加建面积的策略去疏通原本紧张的空间关系,把一个由孤立的小房间组成的房子,串联成一系列的空间交织并形成回响,提供了多重解读和体验的可能,丰富了宅居的空间感受。
在邬达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设计的诺曼底公寓中,西涛完成了顶层的一间不足100平米的小公寓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以卧室和客厅作为家的主要空间的惯例,建筑师试图在这个方案中重新思考和建立另一种家庭日常的生活模式。建筑师以书架为线索发展和规划空间,书架取代了墙的功能,围合并定义出可居住空间,栖息着书、物件和人。
回应着书架跟建筑边界的转折关系,建筑师沿着书架一角置入了一片小小的阁楼,打破了平层的单一体验。于是行走在公寓里的路线、看与被看的关系、看风景的角度和停留的角落都更有层次,展开一场通过对于阅读行为的思索而展开的居住体验。
photo credit © 沈忠海,Santiago Barrio
这个70平米的共享书房在一个八十年代别墅的底层,借由原有的两个厚重砖墙的房间和一个轻质的阳光房组成,楼层低矮。三个小空间有门洞相连,墙体和墙垛都是不可变动的,设计上几乎没有腾挪的余地。项目的难度在于如何在这样的受限条件下,让三个单元形成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空间。
原有的两个相邻房间之间,有一堵两米长的墙。无论用书架或任何材料包裹,都不能解决其对于两个空间的割裂。我们沿着墙体边缘做了一个半圆形的书架,跨越两间并将墙体隐藏在圆形书架之后,内部形成了两个小小的安静的阅读室;朝外,弧线从视觉和动线上都有效地将两个房间连为一体,形成了空间的流动。
空间中央留存的柱子和墙垛,用米白色的洞石材包裹成不规则的流线型,化解为空间中独立的雕塑。在阳光房内,我们用橡木重筑了一个庭院中的木屋,书架与木头梁和柱子连为一体。顶上切有圆形和方形的天光,形成适合阅读的光线。
一所年久失修的往日住宅,被改造成了一间服装品牌集合店SPMA。atelier tao+c以置入构件的方式对既存建筑内部进行干预,结合原场地原本的肌理和层次,道出空间经历“多重曝光”的叙事性。理解建筑与服装之间共通的结构特性是我们思考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在给老旧的房屋叠加一层新记忆和肌理的过程中, 尝试了一些表达分层构造的细节做法。就像衣服上袒露着的缝线,衬里和针脚一样,对建筑进行修复和改建的构造做法都是清晰可见的。
在一幢无名的80年代居民楼的底层,西涛设计租下了一间陈旧的小公寓,开始着手改造翻新成自己的工作室,使其适用于新的居住和工作的功能。随着工作室的发展,紧邻的两个相似的房间相继被租下。通过拆除后院之间的矮墙,经由户外串联起本来隔绝的房子,形成了一个长条的院子,两个纤细的玻璃盒子,三个工作间的连续性空间。用简易经济的材料做细微和精巧的调整,并沿着邻里结构关系的纹理蔓延生长。是一次由室内空间展开去探讨建筑手法和城市关系的经历,建议了另一种具有透明性和灵活性的当代工作生活模式。
photo credit © 苏圣亮,陈颢,朱海
我们的办公室。
这个两层高的店铺位于郑州东区一个新商场内。西涛设计工作室在这个店铺设计中寻求创造一个克制平衡的氛围,打破人们关于潮流店通常夸张夺目的刻板印象。建筑师大胆的使用大面积的水刷石作为室内墙面和地面的主要材料。颗粒细腻暗哑的水刷石,反光清冷的不锈钢,粗糙和光滑的两种灰调子材料并置在一起,形成这个零售空间独特的张力。
细碎的颗粒状石子混合水泥形成温和又粗砺的肌理,传递出一种更“国产”的街头感。回应这个集合店JHW主打国内时尚设计师潮牌的特色,主理人希望借由这个空间聚合和推动更多本土时尚设计新锐的交流与发展。
西涛设计工作室为上海本土的高级定制婚纱品牌Shine Moda,设计了他们的第一家旗舰店。
设计团队试图通过建筑感的元素建立一个新的试衣购物体验。这个婚纱店的设计抹去纯展厅的理念,用现代极简的建筑语汇创造了一个具有古典氛围和仪式感的空间,素净统一的色调和强烈的秩序感,让人联想起希腊神庙。建筑语言的清晰和素净,中性的空间,更衬托出shine moda婚纱轻盈细腻的质感。
photo credit © 沈忠海
photo credit © 夏至
整个空间分为书店和咖啡两个大的分区,设计师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已经成型的不规则柱网平面格局。设计师在平面上通过一个角度的旋转操作,并由一定模数的方格平面展开店内空间主格局。这个方格模数在空间上由一系列连续的单拱串联起来,形成视觉主导,这些单拱交织形成的方格天花又对应着水磨石地面的金属分格缝,书架便自由地布置在这些模数空间内。
这些模数在平面的蔓延也形成了凸出的主入口空间,在商场对角两个入口之间,单拱元素在这里积聚加强,形成一个主视觉通廊,在另一个出入口的架空连廊部位,单拱元素突变成纯粹的竖向方格切片,白天自然光在这里汇聚加强,宁静且极具仪式感,和室内暖光形成鲜明对比,并强调了入口这一功能。并在这一灰色颜色为主导的空间内,寻找自然光和人工光之间的微妙平衡,在明与暗之间,在内与外之间,在上与下之间。
场址是在原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区里,一间1958年的小型单层坡顶仓库,占地435平米。这个长方形的空间内部,因为历经修整,建筑原有的金属工业痕迹几近消失,只有三角形的屋架和屋顶上的老虎窗还带有那个时期厂房的特点。
设计师在单一的空间内部,构筑起两片横亘高耸的黑色墙体。将空间切成1:2:1的三进,形成中间展厅和两边侧廊,分出主次区域和高度层次,以适应于不同大小体块的家具陈设场景。同时设计师在两片新建墙体之间搭建出夹层楼板,并在墙身和楼板处设计开凿出一些互相嵌套的圆形或半圆形缺口。让厚重的体积感变得生动,并提示入口和路径,空间上下前后形成多种穿透和虚实关系。
沿着楼顶上原有的一个狭小老虎窗,设计师用白色的锥体承接屋顶和引入光线,巧妙形成了天光采集放大装置。阳光从老虎窗射在锥体内侧的斜面上,被反射到空间内。
深绿色、蜜糖色和白色的大理石体块,穿插着橙色亚克力和蓝色金属的重音, 西涛设计工作室为新生时尚手表集合品牌MOMIC(Moments of Magic) 设计打造的首家新零售概念店通过运用空间与材质的对比与碰撞,去表达蕴含在手表中的现代矛盾性 。
展示台的形体依据动线的规划切分而成,顾客被不同道具围合所形成的路径引导着,建立自己的参观和购物顺序。不同的材质运用在空间中表达出时间的碰撞感,适合陈列不同套系的类型手表。发光墙体和顶面的反射镜面金属弱化了墙壁的界限,加强了空间的延伸感,从而营造出干净柔和的模糊氛围,形成一种库布里克式的复古未来感。
photo credit ©Wen Studio
photo credit © 朱海
莲喰是一家以莲子为主材的糖水铺。重拾日常之美,是西涛的设计线索,设计师希望在都市化的环境中,通过设计唤起人们对一间传统糖水铺的记忆和向往。设计在极小尺度中实现了功能的集合,将厨房、点餐吧台和座位区三大区块融入20平方米内,并容纳适宜的尺度和恰当的联系。墙面和顶部和吧台立面漆以苔绿色,和浅木色的搭配构成明快平实的视觉效果,契合主题食材莲子之味甘气温和清芳之气,为使用者创建视觉和味觉相融合的空间体验。
photo credit © 关里
photo credit © 黄璇
西涛设计工作室
成立年份:2016 联合创始人:刘涛,蔡春燕 工作内容:建筑设计 | 室内设计 | 家具设计 | 设计教学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97号2楼
自2016年成立于上海,西涛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涉猎从一只吊灯到一个街区、从城市极小住宅室内到乡村老屋改造、从街头小店到青年社区等多种范畴的设计。实践之外,同时专注于旧建筑更新和居住空间的物体聚落等研究课题。
我们的工作并不受类型与规模的限制,通过调查分析去重建对类型的探索和理解,在过程中关注尺度、亲密感、构造、重与轻、过去与即刻的元素协调,从而尝试去揭示每个场地的可能性。
我们的设计方法是半建筑半室内的,退隐到内部,让空间自里面生长并突破内外的边界,连接起常被忽视的建筑与室内的缝隙。我们的兴趣在于将直接而日常的本土材料和建造手法转化为对工艺和细节的深度表达;用简单和基本的形式、清晰的比例和意外的剖面变化,创造出细腻适宜的整体尺度感;结合悉心营造的空间秩序,去容纳物体和人、光线和时间之间变化生长的关系。
设计对我们而言是对世界向我们所呈现面目的精确丈量,试图去重拾日常之中美的线索,发现隐藏在朴素之下的价值,容许生活于简单中向我们展开其全部的复杂性。
Line系列灯具由西涛设计工作室设计,其设计灵感源于东方古老的照明工具之一 – 灯笼,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灯体不仅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垂直放置在具有多种配置的空间中,使得灯具自然的融入为一种建筑元素而不是装饰品。 设计师将灯缩减到最小的形式——在水晶玻璃管内发出线性光,LED灯隐藏在一个精致的黑色金属条里,穿透圆柱形部分。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97号2楼 200060
抱歉,没有符合您搜索条件的结果。请换其它关键词再试。
对不起,此内容只适用于English。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